曾侯乙是什么意思

曾侯乙编钟是什么?

曾侯乙编钟就是一种古时候的乐器啊!下面是摘抄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编辑本段类型种类

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 曾侯乙编钟

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

编辑本段编钟的出土

1977年9月,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后,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 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那一天,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过程中, 偶然发现了曾侯乙墓。这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 曾侯乙编钟 出土现场

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1] [2]

编辑本段结构特点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3]

编辑本段科技含量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钟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前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 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4]

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5]我觉得编钟的主要难度是技术上的难度,因为编钟有的大,有的小,要把大的铸造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古代的科技没有现代这么发达,我认为就算是依靠现在的技术要铸造出这样一个编钟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铸造好了还要能让音很准,这里面一定是有一种定量的关系的,比如用多少材料,用什么材料,做成什么形状,然后铸造好之后能达到的振动频率是多少(因为乐器发声就是靠振动)比如频率在多少hz的就是唱名为do,多少多少频率就是唱名为re....我很感叹古人是如何进行这些精密的计算的.而且铸造也是机械工程中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不同的铸造方法,形成的效果不同,比如砂型铸造就容易形成气眼,编钟很大的不分如果用这种方法铸造的话,它的气眼是如何避免的呢?还有铸造一般用得最多的是铸铁因为这种材料流动性好,但是铸铁它是一种脆性材料,而且是不适合用来制作乐器的,在很大力度的敲击下,会超过它的屈服极限,进而发生脆裂,所以编钟肯定不是铸铁的,那古人是如何解决金属液流动性的问题呢?还有材料经过几千年重见天日,但是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腐蚀现象,防腐的问题古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下面是百度百科的一小段,我觉得应该对你有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钟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前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曾侯乙是什么意思

“六律”是什么意思?

五音六律是古代汉族音律,后也泛指音乐。六律指十二律中六个阳律,而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

律,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十二调是按照乐音的高低区分,从低音算起,十二个音阶中,排列奇数的六个调叫律,排列成偶数叫吕。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区分开来,奇数 (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

六律即:

1.黄钟(C)【huánɡ zhōnɡ】

3.太蔟(D),【tài cù】

5.姑洗(E),【ɡū xǐ】

7.蕤宾(#F),【ruí bīn 】

9.夷则(#G),【yí zé】

11.无射(#A),【wú yì】

六吕为:

2.大吕(#C),【dà lǚ】

4.夹钟(#D),【jiā zhōnɡ】

6.中吕(F),【zhōnɡ lǚ】

8.林钟(D),【lín zhōnɡ 】

10.南吕(A),【nán lǚ】

12.应钟(B),【yīnɡ zhōnɡ】六律,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

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区分开来,奇数 (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六律即黄钟、太蔟(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即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1.黄钟(C)【huánɡ zhōnɡ】

2.大吕(#C),【dà lǚ】

3.太蔟(D),【tài cù】

4.夹钟(#D),【jiā zhōnɡ】

5.姑洗(E),【ɡū xǐ】

6.中吕(F),【zhōnɡ lǚ】

7.蕤宾(#F),【ruí bīn 】

8.林钟(D),【lín zhōnɡ 】

9.夷则(#G),【yí zé】

10.南吕(A),【nán lǚ】

11.无射(#A),【wú yì】

12.应钟(B),【yīnɡ zhōnɡ】

合称十二律。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

=======================================

我是在在线词典查的,好像每个字读音都和现在基本一样啊。难道词典错了么。真不知道呢。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律吕”的有关名词及解释如下:

十二律 六律六吕的总称。以黄钟为首,按半音关

系从低向高排列。十二律名,本义已不可考。先秦文献

中州鸠所作解释,出于礼乐思想的道德规范,未曾论及

本源;后世因之而穿凿附会者无一可取。十二律的绝对

音高,因历代黄钟律音高标准之不同而随之上下。对不

同律制而言,上列十二律名的精确音高关系一般仅指三

分损益关系的前十二律,称为十二正律。有时,亦用作

兼含变律在内的“律位”名称(见宫调、琴律)。

六律 伶州鸠论律中,仅称单数各律为“六”。“六

律”始见于汉代出现的《周礼·春官》。其他先秦典籍

中如《国语》史伯论乐中所记西周末六律概念,《左传》

昭公二十年、昭公二十五年论五声,皆可解释为六声音

阶,而非六个阳律的涵义。

六吕、六间 州鸠称为六间之双数各律,汉以后称

为六吕。先秦《曾侯乙磬铭》称为“间音”者另有涵义,

指音(即变音)而不指律。但其“间”字本义仍与“六

间”无异,六吕即六律之间的律。已修复,增加六律读音:

黄钟 huáng zhōng

太蔟 tài cù

姑洗 gū xǐ

蕤宾 ruí bīn

夷则 yí zé

无射 wú yì

另附六吕读音:

大吕 dà lǚ

夹钟 jiā zhōng

中吕 zhōng lǚ

林钟 lín zhōng

南吕 nán lǚ

应钟 yīng zhōng

释义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六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阳为律,阴为吕。

六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律制,古乐的十二调。十二调是按照乐音的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合。合称为十二律。从低音算起,十二个音阶中,排列奇数的六个调叫律,排列成偶数叫吕。

六吕是十二调中除去奇数的六律,其余偶数的六个调整为六吕。

律吕就是六律与六吕的合称。

出处 《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律,定音器(竹管)。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中吕(F),7.蕤宾(#F),8.林钟(D),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12.应钟(B),合称十二律。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

词目 五音六律

发音 wǔ yīn liù lǜ

释义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音概念: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了。所以,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稀(ti)”两个音阶的

就这些吧!

1.黄钟(C)【huánɡ zhōnɡ】

2.大吕(#C),【dà lǚ】

3.太蔟(D),【tài cù】

4.夹钟(#D),【jiā zhōnɡ】

5.姑洗(E),【ɡū xǐ】

6.中吕(F),【zhōnɡ lǚ】

7.蕤宾(#F),【ruí bīn 】

8.林钟(D),【lín zhōnɡ 】

9.夷则(#G),【yí zé】

10.南吕(A),【nán lǚ】

11.无射(#A),【wú yì】

12.应钟(B),【yīnɡ zhōnɡ】古代的六个音律。

①通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

②由于律吕的发音,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所以用六律来比拟十二经脉在周身循环的统一性。《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③专指六阳律。把六阴律称为六吕。《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六律

词目:六律

拼音:liùlǜ

英文:[six bamboo pitch pipes among the twelve]

释义:律,定音器(竹管)。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中吕(F),7.蕤宾(#F),8.林钟(D),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12.应钟(B),合称十二律。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

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 六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律制,古乐的十二调。十二调是按照乐音的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合。合称为十二律。从低音算起,十二个音阶中,排列奇数的六个调叫律,排列成偶数叫吕。

读法上,好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吧。